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60: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,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2.12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2.21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01-50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
楞严经要义60

楞严经要义60

 净界法师宣讲

 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讲义127面

我們這一科讲到「丑二、正勸詳擇降伏合知解喻」

佛陀前面是讲到六根的差別功德,到這一科就要我們修学者,要很詳細的去揀擇,六根的這些差別功德,來選擇一個圓通本根,也就是我們整個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一個所观境。為什么要選擇所观境呢?在這一段寅一的勸解略明当中,他就提出了二個理由:

第一個理由,就是你六根的修学,一定要一門深入,所謂的「一門深入,入一无妄,彼六知根,一時清淨」。雖然煩惱是普遍在六根活动,但是你不可能同時去攀緣六根,你這樣子最后一定被煩惱打敗,因為你的心力分散。蕅益大師讲出一個譬喻說:「譬如掘井,深造自得」,你看你口渴你要挖井,你不可能同時挖六個洞,你挖六個洞你一輩子也挖不到水,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統一的挖一個洞,那你才能夠得到水。也就是說:我們一定要集中,我們在有限的生命当中,去集中在一個所观境,你才能夠深造而自得,所以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。因為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,你一定要找一個根一門深入。

第二個、你選擇一個圓通本根,跟沒有選擇一個圓通本根,是差很多的效果,自劫相倍。在事相上,法門的確有高劣的差別,你看佛陀把法門比喻作“乘”,你說你從這邊到台北去,你坐汽車跟騎腳踏車,肯定是不一樣,法門的確有它契机性的差別。你選擇一個契理契机的法門,的確能夠使令我們很容易上手,所以你非選擇不可。六根的理性是相通的,但六根的事相的確要揀別。這是我們為什么要選擇的二個理由。

而我們应該怎選擇呢?佛陀告訴我們三個方法:一、合離,二、淺深,三、圓通跟不圓通。那要照這樣選擇下來,当然就剩下耳根圓通。因為正如印光大師說的:耳根它容易攝心。六根当中我們对於音乐、对於声音最容易产生專注,我們眼睛本來在看一個東西,突然有声音,我們很容易被声音牵著走,因為声音对我們影響太大;我們只要听著声音,我們其它的根都可以放下,很自然的放下,它的主導性特別強,所以用耳根來運作是最容易攝心。第二個、印光大師強調,它特別養神,它沒有疲憊的感觉。它能夠让你白天去听佛號,晚上也听佛號,它就沒有疲憊厭煩的感觉,不像你用第六意識,用久了你就厭煩、會疲憊。所以在我們由业力所招感的六根当中,耳根的確扮演一個非常好的門,一個下手处在這一段佛陀是做一個簡略的說明,也等於有一种勸勉我們去好好選擇的意思。

寅二、因疑广示

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在讲到前面這一段開示以后,他产生了三种疑惑,這時候佛陀就根據阿难尊者的疑惑來广泛的開示,來破除他的疑惑。(分二:卯一、疑請。卯二、广示)阿难尊者因為心中有疑,來請示佛陀。

阿难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逆流深入一門,能令六根一時清淨?」

阿难尊者白告佛陀說:「世尊!為什么在六根門頭当中,我們产生迴光返照,只要深入其中的一根,把這一根的妄想破壞了,而恢復到清淨,就能夠使令所有的六根都能夠得到清淨;為什么一根清淨,六根都清淨呢?」這個地方表面上提出這個問題,但是古德他說:其实阿难尊者的問,它有三層涵义(從后面佛陀的回答可以看得出來):第一、就是经文所表達的,為什么深入一根的观照,能夠使令六根清淨。第二、如何一門深入,如何正確的一門深入。第三、当我們一門深入以后,应該怎么來做一個下手,第一步要怎么做;当我們選擇圓通本根以后,我們到底应該怎么去做,才能夠破壞六根裡面虛妄的力量,他提出了三點。這以下就是根據阿难尊者的疑請,佛陀以下做了种种广泛的開示,有關六根的相互关系。

卯二、广示   佛陀就因為阿难尊者的祈請,而广泛的開示它的內涵。 (分二:辰一、約研破总示。辰二、約行相別示)

辰一、約研破总示  “研”就是研究六根的煩惱相貌;“破”就是談到它破除的方法。先研究它的煩惱相貌再破除,來作一個攏总的指示(分三:巳一、就法研破。巳二、借喻显理。巳三、以法合喻)

巳一、就法研破

“法”指的是阿难尊者它自己所證得之法(阿难尊者当然是證得初果,約著初果的法來研破)

情執尚深

我執未盡 

佛告阿难:「汝今已得須陀洹果,已滅三界众生世間見所断惑,然猶未知,根中积生无始虛习,彼习要因修所断得。

這地方是說明,身為一個阿难尊者,你為什么要選擇六根?佛告阿难:「你現在已经證得小乘見道位的初果,初果当然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对於六塵麤的分別已经不生起了。因為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所以他能夠滅除三界的有情众生当中的一個見所断惑,三界的見惑已经断除了,也證得了无我的真理。但是具生微細的我執还是存在的,所以仍然沒有完全了知,在六根当中所累积无始以來這种虛妄的习氣。這個就是所謂思惑,而這思惑要慢慢從修道位,才能夠慢慢的断除。因為他的我執未盡,破了分別我執,具生我執还在。

法執全在  

何況此中,生住異滅,分齊頭數?

更何況在六根当中那微細的生住異滅;我們煩惱有四种相貌,生住異滅,這种种产生的分齊頭數,包括我們讲「一念不觉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。一念的妄动,产生三細六粗,這种种的差別相,那更难掌控。佛陀訶責阿难尊者法執猶在,就是說:為什么要選擇六根呢?因為我們的確有法執,有法執的話,每一個根对我們的效果的確不同,因為我們不能夠法法自在,所以凡位的众生的確要選擇六根,這個在事相上你必須要揀別。

以下佛陀將六根的关系,詳細的說明一六之义

 

今汝且观,現前六根,為一為六?

你現在姑且去观察,你現前身心世界的六根門頭,到底是一还是六?一的話是完全相同,如果是一的話那你選擇哪一根都一樣。若你選擇六,六根完全不同,六根完全不同那就糟糕啦!六根完全不同,那你断了耳根的煩惱,你还得去断眼根的煩惱,还要断意根的煩惱,因為六根完全不同。所以到底它是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?這個要揀別出來。

    

阿难!若言一者,耳何不見?目何不聞?頭奚不履?足奚无語?

阿难!假設六根的功德是完全相同的,那么你耳朵為什么不見東西呢?眼睛為什么不能去听声音呢?頭部為什么不能走路呢?雙腳為什么不能說話呢?可見六根的作用,的確有它個別獨立的体性,既然有它個別獨立的体性,那当然要再揀別,因為它非一。

     

若此六根決定成六,如我今會,與汝宣揚微妙法門,汝之六根誰來領受?」阿难言:「我用耳聞。」佛言:「汝耳自聞,何關身口?口來問义,身起欽承。

它也不是完全的六,也不是完全不同。說:假設六根是決定成六,是個個不同,那個個不同就糟糕了!六根是完全獨立,那我們修行就要修六次,耳根圓通修完还要修眼跟圓通乃至於意根圓通法門,因為它完全獨立,所以它不能說是完全不同。比方說,我們在《楞严》法會当中,佛陀為汝等众生來宣揚《首楞严王大定》的微妙法門,那阿难尊者,你是用六根当中的哪一根來領受佛陀的法音呢?」阿难說:「我是用耳根來听聞佛陀的法音。」佛陀說:「你用耳根來听聞佛陀的法音,那跟你的身口二根有什么关系呢?為什么你耳根听了法音以后,你會用嘴巴來問問題,身体會很恭敬的起來跟佛陀頂禮呢?因為你是用耳根听,就算你感动,你有很多的感觉、想法也应該是在耳根裡面活动,怎會跑到身根,跑到口业去呢?因為你那個声音是從耳朵进去的,怎么到最后嘴巴也開始动作了,身体也開始动作了?可見得六根的確是有它相通之处。

所以說:声音是從耳根进去,但是它表達出來卻是身口意六根的活动,所以你不能夠說,六根是完全獨立的。

    

是故应知,非一終六,非六終一,終不汝根元一元六。阿难当知!是根非一非六,由无始來顛倒淪替,故於圓湛一六义生。汝須陀洹,雖得六銷,猶未亡一。

六根的相互关系這以下作一個总結,它是非一終六,非六終一;從功能上來說它不是一而是六(終就是毕竟)它毕竟是六,因為用中相背,在作用的確是有它的差別。但是從体性上來說,它卻一而不是六,因為它性中相知。所以我們終究不能說,六根它決定是一,或決定是六。阿难当知!這六根它非一,因為它用中相背;非六,因為它性中相知。

這六根是怎么來呢?是我們无始劫來因顛倒的妄想,而淪落於生死,所以把這种圓滿湛然不动的清淨本性,而虛妄产生一六的差別。我們讲「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」。雖然阿难尊者證得須陀洹果,已经能夠六銷,对六塵不再生起麤的分別,所謂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但是猶未亡一;对六根門頭当中,這妄想的結使,还沒有真正的消除,还沒有回归到一念心性。

六根是一是六,我們這樣讲:六根它有二個方向,它向外的時候变成六;你看,六根向外动的時候真的是六,因為你的耳朵真的只有能夠听,眼根只能夠看。所以当六根是向外活动的時候变成六,但是当六根向內迴光返照的時候它又变成一,因為六根到最后回归的就是一念心性。就構成了「性中相知,用中相背」。所以当眼根它迴光返照的時候变成“見性”,耳根变成“聞性”,這二個是完全一樣,見性跟聞性,是完全一樣。所以向內的時候就找到共同點了,向外的時候就产生差別相,這是所謂的「用中相背,性中相知」。這是說明整個六根的相互关系,這以下佛陀讲出一個現实的譬喻,來開显六根非一非六,即一即六的深妙道理。

巳二、借喻显理

從一成六

如太虛空,參合群器,由器形異,名之異空。

比方說太虛空,太虛空就比喻我們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,它当然是所謂的“一”;但是你在同相的太虛空当中,摻杂很多不同的器具,你放了一個圓形的器具,或者放了一個方形的器具,因為器具的形狀不同,就产生不同的虛空,叫作「異空」。你放了一個圓形的器具,就产生一個圓形的虛空,你放方形的器具,就产生方形的虛空。六根因為一念妄动以后,在作用上产生不同的作用。

除六說一  

除器观空,說空為一。

前面是讲到,六根往外去攀緣的作用产生「異空」,這以下当我們把這些大小方圓的器具把它除掉,迴光返照去单獨的去观察太虛空,其实虛空又恢復它的本來面目,又变成一。

法体如如  

彼太虛空,云何為汝成同不同?何況更名是一非一?

從太虛空的角度,它又怎么让你切割成同或不同?更何況是一或者不是一?虛空是一樣,但是擺了不同的器具,就产生不同的差別。六根你的確要很好的掌控,因為你未來在整個修行当中,你整個观照的活动都在六根。就像佛陀說的,你要打開結之前,你要知道這結是結在哪裡,你了解你的問題點,你才能夠真实的去观照。我讲一個小故事,大家体會一下:小老鼠的故事。

說:有一隻小老鼠牠很怕,牠看到什么都怕,牠看人也怕,看到小狗也怕,所以牠就觉得老是這樣的怕,也不是辦法,牠要学牠的膽量。牠就想這宇宙間誰是有最強大勢力的,牠就想,哦!天空是最有強大勢力的。牠就跟天空学习,牠去找天空的時候,天空說你不能跟我学习,我也是怕!你怕什么呢?我怕烏雲,烏雲能遮蔽天日,烏雲一來,就把我給遮住了,我是怕烏雲的。小老鼠說:烏雲很厲害,那我应該跟烏雲学习。就跑去跟烏雲說:我是很怕,你能教我怎么樣能夠不怕。烏雲說:我也很怕的,我很怕風,風一吹的時候霧消雲散,你看風一來的時候,我就被吹走了。小老鼠看到風很厲害,就趕快跑去向風学习說:風啊!你能夠告訴我怎么樣让我不害怕。風說:我也是很怕,因為我很怕牆壁,前面有一道牆壁的時候,就把我給擋住了。那么小老鼠就去找牆壁說:牆壁啊!你真的是很厲害,風已经很厲害了,你把風這么一檔就擋住了。牆壁說:我也是很怕,我很怕小老鼠,你在牆角上給我挖幾個洞,我哪一天就“啪”整個垮下來了。小老鼠說:那我是最厲害的。

它的意思是說:因為小老鼠的心剛開始是向外攀緣,向外攀緣的時候产生了很多的障碍,六根就很多障碍,但是小老鼠迴光返照的時候,回归到牠的一念心性的時候,牠就找到了自性。其实六根的道理也是這樣,你去向外攀緣你就受到這器具的影響,這是方形的器具,這是圓形的器具;但是你迴光返照,把器具拿走以后,其实就是虛空。六根它就是二個方向,一個向外,一個向內,当你要向外攀緣,那你就是障碍重重,当你一迴光返照,你就觉得你功德具足,這六根是很妙的。

巳三、以法合喻

則汝了知六受用根,亦復如是。

六受用根到底是一还是六,它的道理就跟前面太虛空跟群器的道理是一樣,你說它是六也对,是一也对。

辰二、約行相別示   約著六根的差別形相,來個別的解释 (分二:巳一、明從真起妄六用偏局。巳二、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)

巳一、明從真起妄六用偏局

凡夫因為迷真而起妄,使令六根的作用就偏局某一种範圍,比如眼根只能夠攀緣色塵,耳根只能攀緣声塵… (分二:午一、別示生起之由。午二、总結偏局之相)

午一、別示生起之由 個別解释凡夫六根生起的緣由当中又分六段(分六:末一、示眼根結相。末二、示耳根結相。末三、示鼻根結相。末四、示舌根結相。末五、示身根結相。末六、示意根結相。)

末一、示眼根結相

這地方就很重要,因為我們知道整個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空假中三观,是在六根活动。那么六根裡面到底有什么內涵,你要清楚。我們一般讲六根、六根,其实根当中有三個東西:一、見精、聞精、意精、見聞嗅嘗觉知的知精,六根的精;二、胜义根;三、浮塵根。你要了解它

由明暗等二种相形,於妙圓中黏湛发見;見精暎色,結色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眼体,如蒲萄朵,浮根四塵流逸奔色。

每一段经文都分成三段:第一、見精,二、胜义根,三、浮塵根。

「由明暗等二种相形,於妙圓中黏湛发見」到這個地方形成的見精。見精是怎么形成呢?就是由光明跟黑暗二种形狀相互的显发,相互的对比;也就是众生的心性本來是一念心性,但是一念妄动以后把妙明的真空,变成晦昧的頑空,就好像日被雲所遮一樣,就構成個明暗的相狀,一個晦昧的相狀。而這晦昧的相狀它又产生「於妙圓中黏湛发見」這种晦昧的明暗;“晦昧的明暗”是說它暗它又不是全暗,說它是明也不是全明,一种明暗摻杂的相狀,好像太陽被雲遮住,那种若明若暗的相狀。這种明暗摻杂的相狀,它會相黏於我們一念心性,而产生的一种見精的功能;一念妄动以后产生第八識的見分。這地方是讲「由境牵心」但這個“境”是很微細的,阿賴耶識那個三細的境,就产生了見精(心法)

見精暎色,結色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胜义根的形成。見精相对()色塵,攬取色塵而成為胜义的眼根,而胜义的眼根名之為清淨的四大。胜义眼根是見精跟色塵所成的;而這色塵是很微細的,眼睛所不能見的叫清淨的四大,這個叫胜义根。

因名眼体,如蒲萄朵,浮根四塵流逸奔色。因名眼体就产生了浮塵根;“因”依止。依止清淨四大的胜义根,以它為自体,而产生了浮塵根。「浮塵根」海公說:胜义根就像一個模型,把色法灌进去,就变成了浮塵根。浮塵根是從胜义根作自体,因為有胜义根的关系,依止胜义根為自体,而产生一個像蒲萄朵的浮塵根。当浮塵根产生以后,我們這明了的見精就依止浮塵根跟胜义根,就開始流逸奔色。「浮塵根」的結構是四塵,色香味触,四塵所成。依止浮塵根就到处的攀緣色塵,然后就循色流转,奔騰於色塵当中。從此以后我們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塵。

每一個根它打了三個結:一、見精,二、胜义根,三、浮塵根。我們今天的關鍵在胜义根,胜义根它往內是見精,再往外一層就是浮塵根。(這個地方要清楚)

末二、示耳根結相

由动靜等二种相擊,於妙圓中黏湛发听;听精暎声,卷声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耳体,如新卷葉,浮根四塵流逸奔声。

由於外在动靜的声塵的一种相互的擊发,假設以动來擊靜,這靜相就消失而生动相,如果是以靜來擊动,动相消失而生靜相。动靜二相互相的擊发,就在一念妙觉圓滿的心中,而相黏一念心性而产生了聞精;元一精明,分成了六和合,产生見聞嗅嘗觉知,第八識的見分产生了,這時候是“精”还沒有色法。

听精暎声,卷声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胜义根的形成。由於听精相对於声塵,把声音就收攝成胜义的耳根,這胜义的耳根它名為微細的清淨的四大。

因名耳体,如新卷葉,浮根四塵流逸奔声。依止胜义耳根為自体,又产生,如新卷葉,好像新生的樹葉还帶著卷;那么這浮根四塵是由,色香味触,四塵所成。而我們的听精就依止胜义耳根,乃至於浮塵根,就像瀑布一樣攀緣於外在的声塵,從此以后我們的耳根就不能超越声塵。這是耳根它形成的過程。

末三、示鼻根結相

由通塞等二种相发,於妙圓中黏湛发齅;齅精暎香,納香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鼻体,如雙垂爪,浮根四塵流逸奔香。

鼻根的打結相狀也是三种,第一個由通塞;“通”是暢通,“塞”阻塞。暢通跟阻塞二种相狀來互相的显发,因為它是通它就不是塞,塞就不是通;在一念心性当中,由通塞二种相狀相黏於一念心性,而产生了齅精。此齅精再相对香塵,就領納香塵而转成了胜义的鼻根;這胜义鼻根它的組織結構是一种清淨四大所成。我們再依止清淨的胜义的鼻根為自体,又转成了浮塵根;浮塵根就像雙垂爪,二個爪下垂的相狀,它的結構是浮根四塵,色香味触所成。由此齅精就根據胜义根跟浮塵根二根就攀緣於香塵,而奔騰於香塵之中,從此齅精就再也不能離開香塵。

末四、示舌根結相

由恬变二种相參,於妙圓中黏湛发嘗;嘗精暎味,絞味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舌体,如初偃月,浮根四塵流逸奔味。

“恬”是我們舌根不动的時候,叫恬,舌根不动的時候是平淡无味;“变”是我們舌根转动的時候,就有酸甜苦辣的滋味产生。由恬变二种滋味,互相的对比,在於一念心性当中它就相黏於一念心性,而产生的嘗精;而這個嘗精相对於味塵,就絞味成根;“絞”就是彼此絞在一起,色心二法分不開,絞在一起,就转成胜义的舌根;而這胜义舌根的組織結構,是一种微細的清淨四大。然后再依止這微細清淨的胜义根,再转成較粗淺的浮塵根,就像初偃月,月初半圓的形狀,浮根四塵流逸奔味。我們就跟著胜义根、浮塵根奔馳在滋味当中,從此再也離不開滋味。

末五、示身根結相。

由離合等二种相摩,於妙圓中黏湛发觉;觉精暎触,摶触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身体,如腰鼓顙,浮根四塵流逸奔触。

身根是怎么产生,為什么會有根呢?「離合」的,“離”是分離,触塵跟身根分離的情況;“合”,触塵跟身根相合。由這二种互相的交接,在一念心中因離合二种相狀相黏一念心性,而产生了觉精。而這個觉精相对於離合二种触塵,再摶取這個触塵,而成胜义身根,這時候的胜义身根,它的組織結構是一個清淨微細的四大,依止這清淨微細胜义身根,再转成比較粗淺的浮塵身根,它形狀像腰骨顙;“腰骨顙”這中国沒有印度才有,中間很小二邊比較大。腰骨顙的結構是浮根四塵,色香味触所成。觉精就依止胜义身根跟浮塵根,就流逸奔馳於触塵当中,就從此再也離不開触塵。

末六、示意根結相。

由生滅等二种相续,於妙圓中黏湛发知;知精暎味,攬法成根,根元目為清淨四大,因名意思,如幽室見,浮根四塵流逸奔法。

由“生滅”,這意根所对的是法塵,“生”是生法塵,当我們心中有种种想像的時候,叫“生法塵”。“滅”滅法塵,当我們心中的想像消失的時候叫“滅法塵”,就是沒有想像的時候。由生滅二种法塵的相续,由生而滅,由滅而生,這二种輾转相续。所以由這生滅二种的法塵就相黏一念心性,而成就了一個知精,再依止知精相对於生滅的法塵,而攬取這個法塵,转成胜义的意根;這意根是种清淨微細的四大所成,再依止清淨微細胜义的意根的功能,而产生种种的思量,它在思量的時候就如幽室見,在黑暗中見种种物,似見不見。比喻意根在思惟法塵的時候,是似有似无,似見非見的狀態。再依止胜义根就转成浮塵根;意根的浮塵根就是肉团心,我們說的心臟。就奔馳在生滅的二种法塵,意根就再也離不開法塵。

佛陀讲六根的打結之相,意思就是說:我們現在開始进入到六根,要把這個結解開來。那你就注意哦!這個結是怎么解的。以耳根來說,它有聞精、胜义根跟浮塵根,它的關鍵在胜义根,「胜义根」它的結構是由於色塵的牵动而有的,由境牵心,再由心起境。所以它的意思是說:胜义根是色心的和合体,所以它每一個胜义根都具足了五蘊的混浊,色受想行識,因為它的結構就是色心的和合。

佛陀讲這打結的意思是說:我們現在是這樣子的一個相貌,我們一定要知道,我們是從什么地方而來,為什么會转成這樣一個胜义根。你才能夠迴光返照,你現在要迴光返照,要就路还家之前,你要知道我們是怎么來的,而后你再逆向操作,你就可以回去了。我們來從胜义根的角度是先有識,識蘊、行蘊、想蘊、受蘊再來色蘊,是由細到麤;而我們回去是先破色蘊、破受、再破想;再破行、再破識。來的時候是由細到麤,而你現回去就要反方向,就由麤到細。就像五塵一樣,它出來是從識蘊出來,一念的妄动产生八識的見分,而受产生感受想法,最后变成色蘊,但你回過去要逆向操作。

我們要先知道,我們是怎么來的,你才知道怎么回去。所以它后面開始破的時候,先破色蘊。

午二、总結偏局之相   把前面的結相作总結

由迷成六

阿难!如是六根,由彼觉明有明明觉,失彼精了,黏妄发光。

阿难!我們知道六根的生起過程,是由彼觉明;“觉明”是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,是本觉的是妙明的。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就有明明觉,就有一念无明的妄动;第一個明就是无明的妄动,增加了一個妄明,而产生能所的对立,這時候产生种种的妄想。依止无明妄想的活动,而失去了本具的精純明了之性,而將清淨的心性,相黏於外在的塵相,而形成六根的見聞嗅嘗觉知的作用,就产生了所謂「失彼精了,黏妄发光」;产生了妄动就有很多很多的色塵出現,再跟色塵再相黏就产生了六根。

離塵无体

是以汝今離暗離明,无有見体;離动離靜,元无听質;无通无塞,齅性不生;非变非恬,嘗无所出;不離不合,觉触本无;无滅无生,了知安寄?

所以六根的活动就再也離不開六塵,当我們離開了暗相跟光明之相的時候,我們就产生不了見的功能;「離动離境,元无听質」,離開了动靜二相,我們听的功能也就消失掉了;離開暢通跟阻塞二种相狀,我們齅聞的功能也就不能生起;離開了变味跟恬味二种滋味,我們嘗的功能也就沒有根源;如果離開了離跟合二种的触塵,我們的觉知的身根也本來就不存在;離開生滅二种法塵,了知的意根也就沒有依託的处所。

六根的作用是離塵无体的,所以你看我們一開始是從六根进去,到最后是破六根,把六根破。就好像一個太虛空,我們安立了很多的器具,把這個器具拿掉。蕅益大師讲:除器而恢復它原來的空。最后还是把六根的功能破掉,六根破掉以后就恢復到本來的面目了。這個地方等於是把它修行的消息先透露出來,六根是離塵无体的。所以它剛開始的時候先脫離外塵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50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50: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,你已经浪費時間了

楞严经要义51: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,沒有真正安住

楞严经要义52: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,不要太肯定

楞严经要义53: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,不是用受用的角度

楞严经要义54: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,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

楞严经要义55:凡事盡心盡力,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,成敗交給业力

楞严经要义56: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,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

楞严经要义57: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,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

楞严经要义58: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,五蘊開始反彈,一定開始反彈

楞严经要义59: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,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